1999年,美国轰炸机向南斯拉夫发射三枚导弹,击中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这场打击也造成了3名中国记者当场身亡。
以美国为首的联盟国,在发动战争前通过技术手段,直接瓦解了南斯拉夫的通讯系统,导致南斯拉夫被动挨打。而南斯拉夫的计算机控制系统,都是来自于微软和其他国家的技术。
这场军事打击之后,中国部门召开紧急会议,与各领域专家进行商讨,最终确立了一个发展方案:中国要建立自己的系统安全体系,不能给海外国家任何一个侵入中国安全系统的机会。
自主CPU在国家召开技术座谈会之后,北京大学牵头走在了最前面。
就在1999年,北京大学研发出了第一个完全由中国团队自主研发的指令集架构“UniCore”,并且成功研发了配套指令集架构的16位CPU芯片。
2001年,北京大学成立微处理器研发中心,开始主攻自主CPU的设计研发项目。研发中心的负责人名叫程旭,他在哈工大博士毕业后,被杨芙清院士点名招进了北京大学,他也成为了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
随后,北京大学成立校资企业 - 北大众志,开始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CPU研发。
2002年,由程旭带队的北大微处理器研发中心宣布,国内首颗自主设计的32位CPU芯片成功流片,命名为“众志-863”。
有了CPU,下一步就是要开发与之配套的软件生态。
北大研发部门召集了一批在计算机领域和微电子领域最优秀的学生和技术人员,全力以赴去打造自主项目。
这些人员有一半以上都被分配去研发配套的软件生态,北大众志的CPU由于是自主指令集架构打造的产品。所以在软件生态上面根本就跑不了Windows系统,也用不了office这种工作软件,于是北大众志选择基于开源的Linux进行操作系统的开发。
在产品推进的过程当中,北大也开发出了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但是众志CPU和操作系统的兼容度不太好,很多软件和功能也都没有,这也就导致了上下游供应链很少有愿意跟北大合作的企业。
北大众志的计算机产品主打的是网络计算机平台,多台电脑需要连接同一个网络服务器才可以使用,主打的是教学和办公市场。价格优势很大,在3000元左右。
北大众志的电脑虽然价格便宜,但是使用体验较差。没有Windows系统庞大的软件生态作为基础支撑,众志电脑在个人PC领域的市场反响很差,仅仅只卖出去了几万台左右,而且还都是政府采购的。
美国的技术支持2005年,美国AMD公司知道了中国北京大学在搞自主设计的CPU项目。于是AMD将x86架构免费授权给北京大学,北大众志可以依靠AMD的x86架构开发兼容的系统产品。
如果北大众志选择依靠AMD带来的技术进行下一步的技术开发,那么众志电脑就有可能会在消费市场存活下去。
但是北京大学搞众志CPU的目的,就是承担国家自主CPU项目的探路人,承担着国家863项目的推进者,所以AMD带来的x86架构授权,北京大学放置了5年没有操作。
在汉芯事件爆发之后,北京大学从国家层面获得了资金补助越来越少,研发人员和科班的学生也不好招。彼时互联网行业兴起,整个互联网是个大热的行业,这也就导致了许多校企开始转头发展互联网领域的技术,逐步忽略了微电子产业。
由于市场环境的因素影响,北大众志的项目研发进度越来越慢,拿到的资金越来越少,而且也没有社会资本愿意过来投资。多年之后,北大众志的核心成员均进行了离职,众志CPU也被搁置了下来。
相关教程
2023-04-07
2024-08-29
2023-04-21
2023-03-06
2023-03-06
2023-03-14
2023-07-09
2023-03-13
2023-05-18
2023-05-22
2023-05-15
2023-03-08
2024-10-23
2024-10-22
2024-10-22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