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关于微软跨境数据处理的问题,引发了业内热议。一个问题开始引发人们思考,如果Windows系统消失,或者说要挑战(替代)Windows地位,从硬件(芯片、硬盘、内存)到软件(操作系统+常用软件),国产替代能做到什么程度?
先从操作系统来看,从布局来看。微软深耕中国市场30年,自2014年起,由世纪互联运营的Microsoft Azure、Microsoft Office 365、Microsoft Dynamics 365及Power Platform陆续在中国市场正式商用,全部实现本土化运营。
从整体数据来看,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在我国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市场占有率80.96%,使用率更是达到了86.82%。国内市场对Windows的依赖程度很深。
如果将PC+移动综合来算,是Android排第一,数据机构Statcounte曾统计了2022年9月的数据,数据显示,目前整个操作系统领域,谷歌的安卓系统称王,占到了44%的份额。微软的windows,比例大约为35%,再是苹果的iOS,份额大约为15%。再是linux、MacOS、其它,份额分别为1.8%、0.2%、4%。
国产操作系统这些年也在发展,但整体市场份额就在那4%之内,随着统信UOS、麒麟、华为鸿蒙操作系统的发展,谁最有可能挑战Windows的地位,如果Windows操作系统消失,谁有潜力替代?这可能是国内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操作系统的竞争,关键在于如何借助红利窗口。壮大生态
当前,Windows操作系统的规模效应与生态系统具备很强的吸附力,几乎所有的开发者、消费者与硬件厂商等上下游链条都会围绕它去做开发与升级,当产业链上的消费者、开发者、厂商、市场方等都围绕它形成稳定的使用习惯与盈利模式的时候,就会形成越来越稳定性的结构与护城河。
微软操作系统经历几十年的优化与周期性迭代,才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仅Windows10就有超过3500万应用数量,支持1600万的硬件/驱动组合,成就了windows无可替代的体验与价值。
作为软件的底层基础设施,头部玩家如果消失,市场需求会推动其他操作系统玩家顶上并做大,当前大部分操作系统都是基于Linux和Unix的操作系统,Windows的内核是脱胎于MS-DOS、苹果iOS是来源于Unix。国内操作系统的发展,都是基于Linux内核进行研发的。
对于操作系统来说,它成功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吃掉发展期的人口红利,快速形成市场规模,一旦规模上来,软件开发者与硬件厂商蜂拥而至,在不断的迭代之下,后来者很难追赶。
当有更好体验的操作系统的时候,人们自然会选择更好的,但没有更好的了,自然会退而求其次。
PC软件到硬件,国产替代没问题,但体验还隔着代差
从国内操作系统来看,桌面操作系统阵营格局渐成。国内操作系统的发展都是基于Linux内核进行研发的,从过去一年的进展来看,国内也开始从Linux内核、其他开源项目、自研项目组件构建国内主导的操作系统开源根社区。
当前的主流的操作系统包括有中科方德、优麒麟、银河麒麟、COS操作系统,中兴新支点、统信UOS、一铭Linux、思普、普华、华为欧拉OpenEuler、华为鸿蒙等十余款操作系统。
玩家太多,也不是好事,这容易导致用户认知混乱,软硬件适配困难,难以成立统一大生态。
从体验来看,各家其实已经能适应常规的办公体验,Deepin已经初步具备了替代windows的可能,例如简单办公、在线看视频、听音乐等,甚至还能玩一些简单的游戏,完全没有问题。2019年,华为开始销售预装有Deepin操作系统的笔记本电脑。
比如说,开源鸿蒙已经适配PC,在 PC 上可以正常启动、登录、运行应用、联网等功能,也具备跨平台和兼容性的优势,但冷启动、常用软件适配,软硬件生态搭建也是当前的难题。
纯国产电脑已经能够攒出,不过体验层面可能还有很大差距。
国产操作系统的生态要求要有自己的芯片指令集,要有统一CPU芯片与架构支持。
一般来说,目前的PC产品,对应的硬件供应商是,CPU是英特尔,AMD,内存是三星,美光,海力士等(中国刚追上主流水平,产量还不大)硬盘是西部数据,希捷,三星,东芝(铠侠),美光,海力士,英特尔等。
无线网卡是博通,高通,英特尔等等。显卡是英伟达,AMD,英特尔。
在国产CPU层面,有龙芯、兆芯、华为鲲鹏、海光、飞腾、申威等芯片玩家。目前国内也有了完全自主的指令集——龙芯LoongArch指令集。
要攒一台100%的国产电脑,其实也已经可以做到了,比如说,CPU,能替代英特尔与AMD的,有6核龙芯3C5000。替代X86架构、ARM的有龙芯LoongArch。
如果想要X86的CPU,还有兆芯飞腾可选,除了面向消费级的开先KX-6000G系列,兆芯今天还发布了同样x86架构、面向服务器与工作站的“开胜KH-4000系列”表现非常不错的,达到了10代i5的水平。
ARM架构的CPU,还有飞腾、华为鲲鹏等可选,显卡方面,有景嘉微、芯动科技、摩尔线程这些,这些厂商发布的显卡,其性能,与AMD\NVIDIA发布的显卡相比,可能处于中低端水平,有个3、5年差距。尤其是AI、FP这两个方面,这个方向的GPU,需要的高性能,高算力。国内还处于追赶的状态。
内存方面,2021年,合肥长鑫存储生产的DDR4内存颗粒,大规模铺货,已经有光威、朗科等多家品牌商采购。此外,主板厂商有技嘉主板、微星主板,硬盘有长江存储,无线网卡有华为、Netcore磊科等。
依赖国内供应链,去年搭载国产操作系统+国产芯片,核心组件实现100%国产化的宝德自强龙芯台式机PT620L3也正式上市开售。
此外,搭载龙芯中科自研的3A5000处理器的国产电脑也由清华同方推出,显卡是景嘉微JM7201,运行统信UOS操作系统,在核心零部件上也全部采用国产供应链。
某种程度上,依赖国产替代软硬件供应链,能够攒出100%纯国产的电脑,只不过体验层面,要比依赖全球供应链,软硬件都用顶尖的,肯定是要差很多,比如说,上述国产厂商的GPU,与AMD\NVIDIA的GPU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在linux系统下,用UnixBench来测试,龙芯 3A5000 的单核成绩为 1772,多核成绩为 4453。其性能大约相当于i7-7700k 处理器相当,龙芯理论上与intel应该有5年左右的差距。这颗芯片用于笔记本等场景上,办公是没什么问题,玩大型游戏就不行了。
目前国产芯片替代基本能用,对于用户来说,在使用体验上要隔着代差。
操作系统层面,好在最近几年,一些厂商的软件进步非常快,不管是图形化、热键,还有软件的支持,都让人很容易上手。比如统信UOS的国产Linux,在办公与浏览器的速度体验上,在用户群体中也有一定的口碑。但是专业软件的缺失是硬伤,这是PC软件的一个重要短板。
整体来看,国产桌面操作系统从软件到硬件已经基本完成布局,从技术到能力层面,在逐步发展之中,但生态欠缺是所有玩家的共同短板,在硬件层面的关键零部件上,已经做到对等替代,但在性能与体验上的差距依然肉眼可见。
国产替代,从量变到质变的十字路口
简单来说,如果头部操作系统消失,国内操作系统整个生态系统有望发展并推进下去,但是软件体验层面还不乐观。对个人用户来说,一台电脑一般不过安装几十个软件。如果将用户的各种个性化软件需求叠加,系统层面的软件数量需要达到百万级别。
从软件层面,国产操作系统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比如麒麟操作系统目前已突破150万款软硬件数量,统信UOS适配兼容的软硬件也突破了60万,合作厂商4800+家。例如微信、qq、腾讯会议、钉钉等等企业办公软件都能流畅运行。
简单来说,目前国产系统软件基本上可以替代轻度办公,但在市场接受度和用户体验以及专业软件的使用上,其实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可能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达到基本的应用要求。
此外,虽然说玩家很多,都在迭代自己的产品,难以形成整合力,很难形成大一统生态。如果有一天不得已要实现国产操作系统的替代,可能在初期会迎来混乱的局面。用户对国产操作系统品牌认知度非常有限,普及非常困难。
专业软件层面的欠缺是个硬伤。当前多数国产操作系统使用体验能满足基本的常用软件需求,但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些特殊的办公需求,往往在常用软件之外还会安装少数几款小众软件。Windows超过3500万应用数量,仍然是一个短期甚至长期难以企及的目标。很多专业的软件,软件开发工具,数据库,服务器上高性能服务软件,专业的图形影音编辑工具,工业设计软件等等如何突破依然是大问题。
但在中国市场,微软的市场份额还算非常稳定,家用、个人、企业单位,使用的基本上都是Windows。核心原因依然在于体验,它很全能,生态非常成熟,支持各种各样的软硬件,也非常适应于中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总的来说,当前国产操作系统的现状是虽然进步不小。但当前其实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十字路口,依然需要有危机感,在市场竞争中,要挑战Windows的地位,依然任重道远,国产操作系统如何解决专业软件以及易用性、生态难题,如何改变各自为战局面,形成大一统生态,硬件厂商需要攻克性能代差难题,这是国产替代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相关教程
2023-02-01
2023-07-11
2023-03-23
2024-03-16
2024-08-29
2023-12-19
2023-06-02
2023-02-23
2023-04-14
2023-03-28
2023-09-09
2023-09-10
2024-10-23
2024-10-22
2024-10-22
2024-10-21